z

02

2021.06

— 分享 —
走近温麻系列(四):杨家祖厝
时间:2021.06.0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温麻历史文化街区

历经千百年沧桑

如今,“三街一坊”中的魁龙坊已经修缮完毕

让我们一起走进魁龙坊

感受古厝的沧桑变化

探寻古厝旧日故事


  

杨家

祖厝


·

·

·

·

·


位于魁龙坊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21号

始建于民国

亦称“清德院”


祖厝历史


      杨家祖厝,位于魁龙坊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21号,始建于民国,亦称“清德院”,自建起便作为杨氏宗族祭祀祖先、供奉神明的场所。

      建筑主体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449平米,主要采用汉代流传至今的穿斗式木结构,虽历经百年风雨,依旧传承着杨氏家族的“四知”精神,是如今魁龙坊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


      祖厝制式为六扇三间排列,一落透后,一层一夹楼。经考证,古厝原为前、中、后三进,建筑布局顺地形展开,多为木框架构造,围墙护体为木板,屋面覆瓦,单进式,正座两层三开间,装饰较少,左撇舍两屋为砖木结构,但后因前进早年倒塌、后进被烧毁,只有中间的祠堂被保留下来


祖厝结构


      纵观祠堂,整体主座较为开阔,开面大。祠堂共建有两层楼,二楼层高较高,正厅金碧辉煌,厅中悬挂供奉神像,神像前是木质雕花长桌案。大厅庄严,排列杨氏祖宗牌位。

      二楼前厅主要供奉元帅、观音等神像,神像前悬挂篆书字“晖朗曜”匾额,古意悠长。中区神龛布局合理,房间数量可以容纳较多的人。在过去,前来祭拜的杨家子孙或远道而来的族亲也多会在二楼休息。



杨氏精神





      据杨氏家谱介绍,凤城镇中山路杨氏祖厝为弘农杨氏分支。

      东汉太尉杨震公长子杨牧之后,杨震公第十三世孙杨雄因与隋文帝杨坚同祖其祖,在隋建国后被封为广平王。隋炀帝时被封为观王,死后赐谥为“德”史称观德王。

      后裔以“观王”为房号,子孙以此为荣沿袭而来。连江关西四知堂观王房分支祖在福建同安郭山保,自宗臣公夫妇率子邕,约于清道光十七年迁连江,繁衍生息,户丁日旺。


东汉名臣天下杨四知堂






      而今时光更迭,三百多年后最早建造杨家厝的主人是谁已不得而知,在许多人记忆中最早的杨家祖厝已经毁坏,后新人入住被重新改建。如今所修复的杨家宗祠也并非是最初的形制,而是依照改建后的祠堂构造进行复原,没有人能详细知晓杨家祖厝最初的模样。

      但哪怕经历了多年风雨,哪怕祖厝最初原型已不可考,杨氏先人建厝时对先人缅怀的敬意和杨氏家族的精神传承依旧历史中延续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汉书》

天知地知

子知我知


    “天下杨,四知堂”杨氏始祖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是中国古代官吏廉政自律的标榜,蕴含着将近2000年的廉政文化;“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四知”精神,以清白之遗,厚子孙无穷,成为千古佳话。
      如今说起弘农杨氏,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哪怕经过千年万年也不曾褪色。修复杨氏宗祠,除了是对古建筑物质文明的修复,同样也是对杨氏的精神文明的一种传承和宣扬。这座杨家祠堂的修缮和复原,也正是这“四知”精神世代传承的象征,对我县魁龙坊历史文化脉络有着深远意义。


- 走进温麻 -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招商热线0591-87277020 版权所有:榕发温麻 Copyright ©2024 Rongfa Wenma, All Right Reserved.
闽ICP备19022276号-1 | 闽公网安备35012202350270号 | 网站建设:海西天成